top of page
Search

愛睡的暴力小子

  • 張秀儀 Cindy
  • Sep 19, 2018
  • 1 min read

我在英國森林學校上了一堂有趣的課「Work with challenging behavior」。

留意用字,不是「處理」有問題的行為,而是共處。當中提出了一個重點:所有問題行為都有意義,問題不在行為本身,而是背後原因。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。

他有一個學生,很容易受刺激,有暴力的行為。問他為什麼這麼容易受刺激,男孩都沒有說什麼。直到有一次… 男孩:「我不知道…就是感到好累…好煩躁。」 老師:「有什麼可以幫到你?」 男孩:「我…想睡。」 老師:「那就睡吧。」 男孩:「真的嗎?」 老師:「真的,要做一張床嗎?」

男孩就在森林的地上放了幾根樹枝,然後就睡著了, 其他的孩子就繼續玩。其後,男孩每次在森林學校都入睡, 其他孩子也會去做自己的床。多麼可愛的氣氛,森林中就只聽到孩子的鼻鼾聲。

男孩最後和老師分享,媽媽是單親,吸毒,更從事妓女工作。晚上男孩在房中都不敢睡覺,家中晚晚都有不同的陌生人進出。每晚那種不安、壓力,就變成日間的累,再成為暴力行為。

原來孩子的需求很簡單——安全感。只是,他們的語言、心智都未夠成熟去表達。有時要求孩子要有合理行為, 但孩子卻不懂為自己去爭取合理的需求。

所有問題行為都有意義,問題不是行為本身,而是背後的原因。


 
 

Recent Posts

See All
難搞情緒、不理想行為

對小朋友鬧情緒和不理想的行為,我經常會提醒自己,即使他的行為有多不好,背後一定、一定有一個正向的出發點,或者是正面的動機。 這個概念我是在NLP(身心語言程式)的課程學到。我們去理解別人每個行動的背後動機時,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,令我們更容易去理解,這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。對與...

 
 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